艺术究竟是什么?
文 | 酸梅汤
编辑 | 羊羊(yáng yáng)、王加二
董子健、周冬雨、五条人(rén)、papi 酱、黄渤、大鹏、白客、彭磊、贾樟柯、王红卫、许知(xǔ zhī)远、王宏伟、毕赣、蔡康永 ...... 什么电影🎬可以把(bǎ)这些不同领域的大咖破次元集结(jí jié)到一起?
不是商业巨制,也不是大导(dà dǎo)光环,而是一部非常艺术的动画电影🎬《艺术(yì shù)学院 1994》。
△《艺术学院 1994》海报
本片由杨城任制片人(zhì piàn rén)、刘健执导,讲述了在 1994 年,南方某(mǒu)艺术学院里,一群美术生和音乐(yīn yuè)生在那个理想又躁动的年代(nián dài)发生的种种故事,曾入围第 73 届(jiè)柏林国际电影🎬节主竞赛单元,提名“金熊🐻奖(jīn xióng jiǎng)”,代表中国动画电影🎬站上了世界🌍电影🎬艺术(yì shù)的最高舞台。
从成片来看,在这个(zhè ge)动画越来越像真人电影🎬的时代,影片(yǐng piàn)以一种近乎执拗的纯粹,用最(zuì)“原始”的手绘风格,完成了一次对(duì)艺术与时代的双重致敬。
其不仅(bù jǐn)因手绘质感的独特美学引发关注(guān zhù),更因对 90 年代青年艺术理想的(de)细腻描摹,让观众重新回到 30 年前那个(nà ge)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时代。
△《艺术学院 1994》制片人(zhì piàn rén)杨城、导演刘健、配音演员仁科亮相柏林国际(guó jì)电影🎬节(从左至右)
近日,极客电影🎬(diàn yǐng)(ID:Geekimovie)特别采访了本片的制片人杨城,听(tīng)他讲述影片背后的故事,以及他(tā)对艺术电影🎬的深刻理解和未来展望(zhǎn wàng)。
制片人杨城
作为电影🎬的制片人,杨城始终(shǐ zhōng)站在艺术与现实的交汇点上(shàng)。
他既深度参与了本片从剧本(jù běn)到绘制、配音,再到上映的创作(chuàng zuò)全流程,见证了导演刘健以近乎“一个(yí gè)人的战役”般的手绘坚持,也以(yǐ)多年深耕艺术电影🎬领域的经验,尝试(cháng shì)着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(zhōng)寻找突围的方向。
△《艺术学院 1994》一部现实主义(xiàn shí zhǔ yì)手绘二维动画电影🎬
艺术究竟是什么?
这场(zhè chǎng)访谈中,杨城没有用宏大的理论(lǐ lùn)定义艺术,或许正因为艺术的“无法(wú fǎ)定义”,才让它焕发出最本真的(zhēn de)魅力。
同时,他也没有回避创作中(zhōng)的艰难,反而在疫情三年的停滞(tíng zhì)与复工、手绘动画的耗时与坚守(jiān shǒu)中,展现了艺术电影🎬人的韧性(rèn xìng)。
他更是坦诚讲述了艺术电影🎬在(zài)当下的生存困境,却始终对中国(zhōng guó)电影🎬的“多样性”抱有坚定的信念(xìn niàn)。
△黑白线条勾勒出郝丽丽(声音出演(chū yǎn):周冬雨)与高红(声音出演:Papi)并肩坐在(zuò zài)飞机模型上的身影,她们自然地面(dì miàn)向镜头嘴角挂着从容的微笑(wēi xiào),透过画面也能感受到她们对(duì)远方的向往和未来的期待
期间(qī jiān),杨城也在访谈中聊到了 AI 对于(duì yú)艺术创作的影响,他相信只有当创作者(chuàng zuò zhě)具备 AI 工具无法替代的能力,才能让(ràng) AI 发挥最大的价值。
或许,正如《艺术学院(xué yuàn) 1994》中那些在迷茫中炽热生长的(de)年轻人,正好对应了杨城与他所(suǒ)投身的事业。
在艺术的自由与(yǔ)现实的约束之间,他依然坚持寻找(xún zhǎo)着属于中国艺术电影🎬的可能性。
01 艺术(yì shù)的温度:理想主义从未过时
在杨城眼中(yǎn zhōng),操盘一个电影🎬项目始终是一门关于(guān yú)“关系”的艺术。
人与人的关系(guān xì),人与事的关系,事与事(shì)的关系,都包含在内。
一般而言,如果把(bǎ)电影🎬比作建筑,那么导演是建筑师,制片人(zhì piàn rén)则是房产项目的操盘手。
导演负责(fù zé)构建艺术的蓝图,而制片人则需要(xū yào)在现实的土地上协调资源、把(bǎ)控节奏,最终让梦想照进现实。
这种(zhè zhǒng)平衡艺术表达与商业逻辑的思维(sī wéi),贯穿了他与导演刘健合作的(de)始终。
△导演刘健(左)、制片人杨城(右)
电影🎬(diàn yǐng)《艺术学院 1994》的创作初衷,源自导演刘健回(liú jiàn huí)访母校时的深切触动。
三十年前(qián)那些活力四射的老师🧑🏫已白发苍苍,校园(xiào yuán)风貌也全然不同,这种对时光流逝的复杂(fù zá)感受成为影片最原始的创作动力(dòng lì)。
△《艺术学院 1994》带你感受 1994 年文艺青年(qīng nián)们的精神状态
杨城回忆道:
导演站(zhàn)在熟悉又陌生的校园里,突然(tū rán)意识到时间的残酷和青春的(de)百味杂陈。
这种源自生命体验的创作(chuàng zuò)冲动,让影片超越了简单的怀旧(huái jiù),转而成为对艺术与青春的永恒(yǒng héng)追问。
同时 1994 年对于电影🎬史来说,也是(shì)一个充满纪念意义的年份。
《肖申克的(de)救赎》《阿甘正传》《低俗小说》《活着》等等现在排在各大(gè dà)电影🎬榜单前几名的高分电影🎬,都(dōu)是出自那一年。
所以,不管是艺术(yì shù)理想,还是电影🎬本身,1994 年都是一个(yí gè)值得被纪念的年份。
在杨城看来(kàn lái),艺术电影🎬的价值正在于这种超越(chāo yuè)时空的情感共鸣,虽然故事背景设定(shè dìng)在 1994 年,但角色们对艺术的(de)执着、对未来的迷茫,与当下每(měi)一个敏感的灵魂都能产生共振(gòng zhèn)。
这种对普世情感的关注,正是杨城(yáng chéng)选择参与这部作品的核心原因。
值得一提的是(zhí dé yì tí de shì),本片的片尾曲是崔健的《快让(ràng)我在这雪地上撒点野》,该歌曲(gē qǔ)收录在崔健 1991 年发行的经典专辑(zhuān jí)《解决》中,是那个理想与迷茫共存(gòng cún)年代的绝佳注脚。
歌曲从头到尾都带(dài)着股生猛的 “癫”,编曲新奇带感(dài gǎn),同时藏着最真的纯粹感,刚好(gāng hǎo)契合了影片里艺术青年们的(de)不安与躁动。
02 坚持手绘:五年磨一剑的(de)创作旅程
《艺术学院 1994》的制作过程堪称(kān chēng)一场“动画的长征”。导演刘健坚持采用(cǎi yòng)纯手绘的创作方式,带领中国美术学院师生(shī shēng)团队耗时五年完成。
△《艺术学院 1994》纯手绘(shǒu huì)创作,历时五年才完成
翻看导演的(de)履历,“手绘”一直是他的个人标签(biāo qiān)。
从早期的《刺痛我》,到 2017 年同样(tóng yàng)入围柏林电影🎬节主竞赛单元的《大(dà)世界🌍》,再到如今的《艺术学院 1994》,刘健(liú jiàn)导演的风格依旧,品质如一。
△《刺痛(cì tòng)我》《大世界🌍》《艺术学院 1994》三部作品均(jūn)是纯手绘创作
杨城坦言,这种选择(xuǎn zé)在商业动画盛行的当下极具挑战性(tiǎo zhàn xìng):
手绘意味着极高的时间成本和人力(rén lì)投入,但刘健导演相信,只有这种充满(chōng mǎn)温度的笔触才能传递出他想要(xiǎng yào)的质感。
创作初期,团队面临的最大(zuì dà)难题是风格的统一性。刘健对画面(huà miàn)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,甚至一根线条(xiàn tiáo)的弧度都要反复推敲。
为了达到“十人(shí rén)作画,宛如一人”的境界,团队用了(le)半年时间进行磨合,从色彩基调到(dào)人物动态,每一个细节都经过无数次(wú shù cì)调整。
△《艺术学院 1994》风格独特
杨城回忆道(dào):
那段时间,整个工作室就像一个精密(jīng mì)运转的齿轮,每个人都在为(wèi)共同的美学目标而努力💪。
疫情的(de)爆发让本已艰难的制作雪上加霜(xuě shàng jiā shuāng)。原计划三年完成的项目,被迫延长(yán cháng)至五年。
资金紧张的危机时刻,杨城展现出(zhǎn xiàn chū)制片人的韧性,他们四处奔走寻求支持,整个(zhěng gè)剧组似乎下定了决心,这部电影🎬值得(zhí de)全力以赴。
在最艰难的时刻,刘健导演(dǎo yǎn)并没有因为客观原因放弃影片硬件品质(pǐn zhì),而是逆流而上,仍然坚持不断提高品质要求(yāo qiú),升级制作水准。
这种对艺术的极致(jí zhì)追求,最终成就了影片独特的美学(měi xué)风格,既保留了国画的写意韵味(yùn wèi),又融入了当代艺术的先锋气质。
△《艺术(yì shù)学院 1994》兼具写意风与写实风
在(zài)声音创作层面,制片人杨城与导演刘健(liú jiàn)大胆突破传统配音模式,邀请来自不同(bù tóng)领域的创作者参与“声音演出”,体现了(le)艺术的自由度、包容度和丰富度(dù)。
△天台“整活”剪头
虽然网上对全明星配音(pèi yīn)阵容的评价褒贬不一,但杨城坚持认为(rèn wéi),这样的决策并没有形式大于内容(nèi róng),而是更好地服务了影片本身。
杨城(yáng chéng)说道:
当我第一次看完这部电影🎬(diàn yǐng)的画面部分时,马上感觉到这部(zhè bù)电影🎬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群像,讲述(jiǎng shù)的是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在成长(chéng zhǎng)十字路口的故事。
因此,在选择配音阵容(zhèn róng)时,也希望体现出这种“群像感(gǎn)”,而不是单一的声音风格。
自然就(jiù)想到邀请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共同参与(cān yù),会比较有意思。
△男厕所东倒西歪的艺术生(shēng),这是真“上头”
另外,杨城还认为(rèn wéi),本片与一般的动画电影🎬不同。
通常动画电影🎬(dòng huà diàn yǐng)中的配音角色往往是小动物(dòng wù)、其他物体,或者是一些有特殊能力(néng lì)的角色等等,但本片中的角色(jué sè)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。
而且本片(běn piàn)在人物塑造上比较有个性,情感(qíng gǎn)表达也比较细腻。
因此,在一些角色(jué sè)的选择上,需要更专业的演员(yǎn yuán)通过他们的表演和声音特质来(lái)塑造角色,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配音(pèi yīn)。
所以,杨城和导演最终确定了这样(zhè yàng)的方向,花了很多时间去匹配(pǐ pèi)合适的人选,并邀请他们参与创作(chuàng zuò)。最终的效果确实令人惊喜。
△路边排排坐(pái pái zuò)喝牛🐮奶,极具松弛感
当谈到如何说服(shuō fú)这些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够共同参与(cān yù)到影片的配音工作时,杨城的(de)回答中略带一丝骄傲:
首先,刘健导演(dǎo yǎn)本身已经是一位有一定基础的(de)导演,他的上一部电影🎬《大世界🌍(shì jiè)》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💗。
而且(ér qiě)我们在这个行业里也积累了(le)很多朋友,很多配音演员要么是我们直接(zhí jiē)认识的,要么通过朋友也能联系(lián xì)到。
再加上当时处于疫情期间,整个(zhěng gè)中国电影🎬行业面临困境,大家反而更加(gèng jiā)团结,所以邀请他们参与这件事并(bìng)没有花费太多力气。
只是因为疫情(yì qíng)导致大家行动不便,而且我们需要联系的(de)人又特别多,所以整个工作大概(dà gài)花了大半年时间才全部完成。
03 寄语(jì yǔ)未来:夹缝中依然有艺术的火种(huǒ zhǒng)
作为多年深耕艺术电影🎬领域的制片人(zhì piàn rén),杨城对行业现状有着清醒的认知(rèn zhī)。
他坦言,艺术电影🎬的生存环境依然严峻(yán jùn):
市场更青睐强类型、快节奏、强刺激的(de)商业片,艺术电影🎬往往面临排片少、观众(guān zhòng)认知度低的困境。
但他并不(bù)因此气馁,反而从柏林电影🎬节等国际(guó jì)平台看到希望:
当《艺术学院 1994》在柏林(bó lín)放映时,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(néng)被故事打动,这说明艺术电影🎬的(de)价值是普世的。
在杨城看来,艺术(yì shù)电影🎬的行业意义在于它可以“提供(tí gōng)新的可能性”:
它既在艺术语言(yǔ yán)、风格形式上探索新的可能性,也(yě)提供理解时代、理解世界🌍、理解人的(de)新角度。
他特别提到,《艺术学院 1994》对(duì) 90 年代艺术生态的呈现,不仅是对(duì)过去的致敬,更是对当下艺术教育(jiào yù)的启示:艺术的价值是什么?艺术(yì shù)和时代、和个人的关系是什么(shén me)。
△小桥上谈论“人生理想”的文艺青年(qīng nián)
谈及艺术电影🎬的未来,杨城提出两点(liǎng diǎn)展望:
首先,期待看到更加繁荣和健康(jiàn kāng)的电影🎬文化可以在中国电影🎬的(de)阶段性低谷中生长出来,大家对电影🎬(diàn yǐng)的讨论、交流可以有一个更真诚(zhēn chéng)、真实、包容的氛围,这是艺术电影🎬的(de)生存土壤;
也期待全世界🌍好的艺术(yì shù)电影🎬能更多的在中国上映(shàng yìng),这样才能把艺术电影🎬观众群培养起来(qǐ lái),稳定壮大。
△草🌱坪“躺平”惬意又自在(zài)
他还谈到了最近大火的 AI 创作(chuàng zuò),他认为:
如果创作者本身不够强大,那么(nà me)你最终也很难把工具使用(shǐ yòng)好。
只有当创作者本身具备很高(gāo)的能力,才能让工具发挥更大的(de)价值。
否则,随着工具的普及和技术(jì shù)门槛的降低,所有人都可以用工具(gōng jù)完成基本的操作。
以前大家可能都(dōu)从零分开始,但现在,由于创作工具(gōng jù)的普及和技术门槛的降低,大家(dà jiā)的起点都提高到了 60 分。
这(zhè)就要求你必须具备远高于 60 分的(de)创造性,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在本次(běn cì)采访的最后,杨城真诚地祝福着现在(xiàn zài)仍然还在坚持创作的年轻艺术家(yì shù jiā)们:
虽然我觉得不安全感是会伴随(bàn suí)着年轻的艺术家,但是同样的,作为(zuò wéi)艺术家,可以更好地去面对那些不安全感,它(tā)就是生命体验的一部分,也可以让(ràng)人保持敏锐,远离惯性。
所以像艺术(yì shù)这么美好的东西,我们还是应该去(qù)享受创造它的一个过程。
在《艺术(yì shù)学院 1994》的每一帧手绘画面中,我们(wǒ men)看到的不仅是 1994 年的青春剪影(jiǎn yǐng),也是一位制片人、一位动画导演,对(duì)艺术电影🎬的执着追求。
杨城和刘健用(liú jiàn yòng)五年时间证明,在商业电影🎬的夹缝(jiā fèng)中,依然努力💪做出了他们心中的(de)电影🎬。
这种坚持,或许就是中国艺术电影🎬(diàn yǐng)最宝贵的希望。